小浪 :
台湾年轻世代的工作条件不断恶化,「薪资破坏」「高学历低成就」成为六、七年级生的共同苦闷,迫使年轻人失去梦想的勇气,集体向现实投降。但社会对年轻世代的污名化与歧视却有增无减,年轻俨然成为职场原罪,成为雇主提供理直气壮的剥削藉口。告诉我,这是什麽天理?我的女儿很喜欢《妖精的愿望》这本童话,书中的大嘴妖精,专门在夜里偷吃小孩子的美梦,留下恶梦。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女儿吓得嚎啕大哭,直到故事结局,妖精改邪归正,吃掉所有小孩子的恶梦,我女儿才破涕为笑。
在现实世界里,台湾朝野的政客们,活脱是大嘴妖精的化身,吃掉了台湾年轻人的生涯美梦。身为两个小孩的父亲,我对他们的未来,心里有无比的焦虑。曾几何时,向往逍遥与自由,厌恶权威和纪律的我,也变成一个管教严厉的父亲;我很清楚知道,台湾的下一代,不可能再有我们这一代的机会,异常残酷的生存竞争在等著他们,不从小努力,将来必定是恶梦一场!
然而,不只是政客群妖,社会偏见也同样在戕害年轻人,特别是「名校至上」的迷信,和「草莓族」的刻板印象。对於这些积非成是的偏见,我不禁要问∶年轻人,你为什麽不生气?
.名校情结日益严重
国内企业用人,究竟有没有名校情结?今年几家拥有大型民调中心的报纸和杂志,对企业界进行的问卷调查,结论都是「专业能力比名校重要」。但是包括Career就业情报、104人力银行在内,国内前四大人力业者,根本身协助企业徵才的丰富经验,却都口径一致地指出,企业的名校情结日益严重。
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此表露无遗。就好比你去问任何一家企业,「请问贵公司用人是否有性别考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专业能力比性别重要」。没有一家公司会承认自己有性别歧视,正如同不会有任何一家公司承认有学校歧视,但歧视却无所不在。不知道本身的局限性,问卷调查就跟「伪科学」没两样,得到的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说辞。唯有像Career就业情报这样,实际为企业办理招募、真正在帮企业筛选履历表,才可能掌握企业用人的内情。
.都是教改惹的祸
十几年前,我刚进大学时,经济部长赵耀东点名批评台大学生,引起很大的回响。当时国内企业对於台大学生,普遍缺乏好感,宁可用逢甲大学毕业的,也不愿意用眼高手低、自大膨风、爱批评、忠诚度低的台大学生。
但是今天,这种刻板印象完全颠倒过来,在许多用人企业评价中,除了「台成清交」四大名校之外,其他学校彷佛「丌般皆下品」(甚至大学念的是後段班学校,研究所力争上游考上名校,也会被认为「出身不正」)。追究原因,在於荒腔走板的教改,制造出太多的野鸡大学,以及国中程度的所谓「大学生」。最起码,名校学生还有品质可言,企业徵才当然涌向名校,其实企业也是受害者!
.二流学校,一流人才
话虽如此,但非名校的学生,全都不堪用吗?二流学校,难道就没有一流人才吗?
不久前,一位父亲在报纸的投书,令人非常难过。他的儿子在生物奥林匹亚国际竞赛中,得到不错的名次,但是申请大学推荐甄试,却被国立名校挡在门外,因为做父亲的工作卑微,找不到社会贤达有力人士,为儿子推荐背书。爱子心切的父亲深感歉疚,只怪自己不争气,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同样地,看到台大法律系榜首,因为家贫被迫改念军校,你还相信台大法律系学生,足以代表台湾最优秀的法律人吗?看到警察学校的新生,有八成同时考上国立大学,却因家计因素而选择当警察,你还相信国立大学的学生,足以代表台湾所有的一流人才吗?
我要给企业一个良心的建议∶名校学生不尽如你们想得那麽好,非名校学生也不尽如你们想得那麽差。与其挤破头抢夺少数名校学生,不如像人力资源界前辈徐振芳所说,「到二流学校,找一流人才」。台湾的大学入学制度,日渐向优势阶级的利益倾斜,而把寒门优秀子弟排除在外;企业迷信名校,不知错失多少优秀人才!
.人才多元化是潮流所趋
不谈阶级问题,从人才多元化的观点,我也诚恳地建议企业,给非名校的学生一个机会吧!我极为欣赏L'OREAL的用人政策,这个全球最大的彩妆保养品集团,从前在台湾招募行销人才,主要锁定台大和政大的商学系学生,近年开始把触角延伸到辅大等学校。L'OREAL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郭秀君说得好,也许辅大学生在逻辑思考能力上,不如台大学生,但创意表现却令人 艳。化妆品行销需要的人才,一是有「农夫」般的组织与逻辑感,一是有「诗人」般海阔天空的自由想像力,因此人才多元化,成?L'OREAL的政策。
引领潮流的跨国集团,用人政策这种转变,值得国内企业深思。不妨试想,一个公司,如果员工清一色都是台大出身,企业文化该有多麽贫乏?
.年轻成为职场原罪
对年轻世代来说,比名校主义更甚的社会偏见,就是被贴上草莓族的标签,集体遭到污名化。有人甚至形容,台湾现在的就业市场,年轻成为一种「原罪」。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现象,因为年龄歧视的受害者,通常是中高龄人士,但在台湾却把矛头指向社会新鲜人。
草莓族这个词被滥用,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要破解这种年龄偏见,我们不妨从字源学下手。其实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业情报董事长翁静玉,在民国80年提出的,而相关文章集结成书,出版距今也超过10年了。
但翁董事长所谓草莓族,原意根本并非现在的六、七年级生,而是指当时30岁以下的年轻人,亦即现在的五年级生。他们做为「後婴儿潮世代」,不论是价值观或工作观,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现明显的裂变。这种现象并非台湾所独有,当时美国所称的「X世代」,日本所称的「新人类」,韩国所称的「386世代」,跟台湾的「草莓族」一样,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们所反映的世代差异现象,当时曾在全世界激起热烈讨论。
.五年级工作伦理最差
以台湾为例,当五年级生是职场新鲜人时,躬逢泡沫经济的鼎盛期,「台湾钱淹脚目」的黄金年代,从金融业到科技业,也正值全面起飞的阶段,几乎每个老板都在头疼招不到员工,大学生根本不愁出路,就业市场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当时的五年级生,最向往的是金钱投机,走捷径致富,而非踏实找份正当工作。即使有工作,也把跳槽当成家常便饭,反正有太多工作机会等著你。在台湾所有世代中,五年级生的机会之多,堪称空前绝後;但工作伦理之差,也堪称空前绝後(至少他们20多岁时是如此)。翁董事长当时提出草莓族的批评,可说是一针见血,有先见之明。
.草莓族标签张冠李戴
但曾几何时,草莓族交棒了,变成六、七年级生的专有名词,以及媒体炒作世代议题时,现成的廉价标签。十几年前提出的观念,被当成最新观念抄袭使用,泛滥在当前媒体报导中,这除了说明台湾媒体的不用功,和缺乏历史认识外,还说明了什麽?媒体有关六、七年级生的报导,几乎都是刻板印象的重复,用想像代替实证。更荒谬可笑的是,我经常看到跟我同龄的五年级主管,用草莓族的概念,数落六、七年级生的不是,却忘了自己其实才是第一代草莓族;今天你们用来指责六、七年级生的话,难道不觉得似曾相识-从前四年级世代,不也用同样的话指责你们吗?
.媒体论述助长世代歧视
我并非全盘否定草莓族这个概念的 用性,但是用在六、七年级身上时,有几点必须提醒∶
(1)不要把六、七年级生想像成异类人种,他们和五年级主管的差别,只在於五年级是第一代草莓族,六年级是第二代草莓族,七年级是第三代草莓族而已,本质并无差别,更谈不上「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五年级主管认为自己所属的世代很OK,凭什麽认为六、七年级生不OK呢?
近来媒体流行炒作五年级与七年级的世代矛盾,渲染职场「旧人类」与「新人类」的战争。姑且不论其中有多少媒体自导自演的虚腹成分,我要强调的是∶五年级没有那麽旧(才不过10年前,他们也是令主管头皮发麻的X世代!)七年级也没有那麽新,把他们当成两个不同「人种」,只会助长用「非我族类」的另类眼光看待七年级,助长对七年级的世代歧视。
六、七年级生,你为何不生气?
.年轻世代工作条件恶化
(2)同样的草莓族现象,在不同世代身上,有不同的社会成因。以企业最受不了的高流动率来说,五年级生在新鲜人时期,就业市场提供大量跳槽的机会与诱因,所以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是∶「我还年轻,心情还不定。」
但六、七年级生的常换工作,完全不是这麽回事。他们所面临的处境,是工作机会在「量」和「质」的双重衰退。以「量」的锐减来说,六、七年级生现在几无选择工作的馀地,能够有头路就算丌幸了,工作不符合志趣者比比皆是。再者,除了科技业外,开放给新鲜人的工作机会,「质」也每况愈下,薪水少、操劳度高、职业形象低、没专业可言……,工作条件不断在恶化,而研究生降格抢大学生的工作,大学生降格抢专科生的工作,「向下补位」也成为通则。
整个六、七年级世代,都弥漫在「高学历,低成就」的苦闷气氛中。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国立大学经济系学生只要拿著教授推荐信,就可以到当时雨後春笋般开放成立的新金融机腹,谋得研究分析的工作;现在国立大学经济系学生,能够在街头推销现金卡就算不错了。
.高学历从事低专业工作
劳动者的去除技术化(de-skilled labor),这个社会学的陈年观念,在六、七年级身上,得到奇异的印证。它原本指20世纪初期,生产线制度诞生後,劳动分工愈切愈细,工人只要重复简单的动作即可,不再需要具备完整的技术,技术劳动者失去用武之地,而被无技术劳工取代。如果你以为现在是知识经济,这套理论已经过时,不妨去看看现在六、七年级生中,有多少硕士冒著日晒雨淋在当业务员,有多少大学生在办公室担任杂役,有多少专科生靠著按时计酬的零工维生,工作几乎没什麽专业可言,你一定会对「劳动者的去除技术化」有新的体认。
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换来的是这款出路,谁不会有深沉的挫折感?当社会抱怨六、七年级生不能吃苦抗压,对工作失去热忱,对组织缺乏忠诚,有好机会就想走人,而给他们草莓族的称号时,可曾回过头来想,这个社会给六、七年级生的是什麽样的工作条件?
.同情理解取代盲目责难
不去谈草莓族的社会成因,就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而把年轻人工作难找的责任,简单归咎到他们个人素质的问题。
六、七年级生另一个常被点名的草莓族现象,是「骂不得,难管教」。换个方式来说,其实就是「不服从权威式管理」。现在台湾政治走向民主化,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化,家庭教育也走向民主化,企业无法自外於这样的大环境,主管就应该学习新的管理模式。权威式管理受到挑战,是主管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六、七年级员工有问题。
.向现实投降妥协的一代
(3)勿把草莓族当成六、七年级生的全称。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世代,像六、七年级这麽两极化,不论能力或态度都如此。他们的硕士比例居各世代之冠,但不少大学生却只有国中程度;他们不乏养尊处优的草莓族,却也有更多人充满危机意识,知道现在新鲜人行情差,不管工作再怎麽苦,薪水再怎麽低都愿意接受。
正如G. H. Elder在《大萧条的孩子们》(Children of the GreatDepression)这部经典著作的描述,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年轻世代最明显的烙印,就是价值观转成极度的现实主义,他们对人生的最大期望,在於挣取一份有保障的收入,变得非常能吃苦耐劳,并把工作看成人生第一要务。台湾经过这几年苦日子,六、七年级生也开始出现同样转变。
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不少主管级的朋友也都提到,他们手下有些年轻部属,认真打拚的程度及配合度之高,看在眼里实在不忍心,也有些惭愧,回想自己还是菜鸟的时候,也没有这麽认真过,好在自己「早出道十年」,否则如何能忍受这种操劳?朋友们的共同感觉是,前几年确实经常遇到令人傻眼的草莓族部属,但这几年已有所改观∶年轻世代的忧患意识变得很强烈,唯恐失去工作;而社会对年轻人的负面偏见加深,更让他们失去自信,唯有加倍卖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薪水减半,工作加倍
媒体有关草莓族的报导,都在传递「员工嚣张,主管受气」的印象。但事实真相是,在国内就业市场上,六、七年级差不多快要沦为最弱势、bargaining power也最差的族群。一位人资界的朋友告诉我,他所接到的履历表中,有些社会新鲜人甚至乞求8,000元月薪即可。新鲜人的劳动条件不断恶化,「薪水减半,工作加倍」,成为年轻世代的梦魇。我还听过到一个真实故事∶某位主管定期公告收到××封履历表,警告手下的年轻员工,谁要是不听话,外面已经有××人在排队等著接你的位子了!(这不正是马克思的「产业预备军」理论的现代翻版吗?)有太多六、七年级生,沦为高学历的廉价劳工,而且被吃得死死的,任操任劳任磨,如果还要被扣上「草莓族」的帽子,雇主未免占了便宜还卖乖吧!
.理直气壮的剥削藉口
草莓族已经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在实际影响六、七年级生的命运。它成为雇主理直气壮、赤裸裸剥削年轻世代的合理藉口∶「你们素质这麽差,我雇用你们已经是施恩了,凭什麽跟我谈条件?」
台湾已经进入「薪资破坏」的时代,你或许浑然没感觉,因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都是六、七年级的新进员工。你知道过去几年内,有多少行业的新鲜人起薪被腰斩?有多少行业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业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准?在中南部地区,甚至有些新鲜人的实质薪资,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资之下!容许我给媒体朋友一个忠告∶在处理六、七年级生的题材时,希望以哀衿之心,多了解他们的痛苦,不要把他们妖魔化(demonize),成为剥削的帮凶而不自知。
.年轻人失去梦想的勇气
我认为,台湾年轻世代最深的隐忧,并非草莓族现象--如果草莓族意味著和职场需求脱节的话--而是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们向现实就业压力集体投降,失去了梦想的勇气,不敢再为理想去冒险,只想找一份安稳能糊口的工作,彻底庸俗化、现实化、短浅化。
当我看到政府将「就业学程」引进各大学,以打通学校与企业间的「最後一哩」(last mile);当我看到年轻人从学生时代,就纷纷有计画地打工实习,为日後找工作铺路;当我收到许多高中的邀请,从就业市场观点提供高中生选组的建议时,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这句曾经响彻云霄的学运口号,在当前青年失业率高涨的时空下,像是不切实际在唱高调;谁都不能否认,协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责任。但尽管如此,我相信有一个道理并没有改变∶如果大学完全为就业市场服务,如果大学生读书只是为了找工作,完全现实功利主义化,将对台湾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集体庸俗化的危机
Robert J. Shiller在《新金融时代》这本书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见解。他指出,面对经济风险时,人们往往做出保守的决定,宁愿放弃潜在的机会,以避免失败带来的冲击。教育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因为害怕失业的风险,大学生会选择主修最安全的科目,而不敢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特殊科目。Robert J. Shiller强调,这种避险行为,将造就出一大群成就不高的年轻人,更将使社会缺乏积极求新求变的精神,严重挫伤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高风险才有高报酬」,是所有投资的通则,金融商品投资如此,自我教育投资也是如此。看到这麽多优秀的年轻人,争相报考「铁饭碗」的军警学校;看到对数理毫无兴趣的高中女校生,大批选择就读理组,我很忧心在失业的威胁下,年轻人变得目光短浅,一心只想学习当前的热门专长,进当前最热门或较有保障的行业,放弃了青云之志,不敢鼓动梦想的翅膀,冒险追求更高成就。这不但是国家社会的损失,也是他们个人无可弥补的损失。有朝一日回顾自己当年的选择,因为贪图安稳而放弃理想,就这样庸碌过了一生,将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让年轻人活在希望之国
我非常推崇村上龙的《希望之国》这部小说,扉页开头第一句话就写道∶「这里(日本)五花八门什麽都有,就是没有希望……」书中描绘日本经济持续沈沦,年轻人的生涯道路崩坏,从小被教导的「考进一流的学校,进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即使一流企业,也在拚命裁员,而学校也不能再为年轻人做什麽了。这终於演变成中学生大规模集体弃学,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寻找出路。其中一个叫做ASUNARO的团体,透过网路操纵日本金融,攫取 人财富後,带领数十丌名青少年集体迁居北海道,在那里建立他们的乌托邦独立王国。【(因此这本书的全名是《希望之国的Exodus(出埃及记)》】
多给年轻世代一点机会吧,让他们在希望的国度里,有梦想的勇气和自信。比起上一代,他们受过更高的教育,有更宽广的国际观,更多元化的创意,资讯运用能力也更强。请抛开草莓族的成见,学著多欣赏他们的优点吧。还记得大嘴妖精的故事吗?企业和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共同来吃掉年轻人的恶梦吧!
资料来源∶Career就业情报
唉,这就是社会的乱象吧!!
总是以自以为是的"大"人说别人是草莓族,
却没有想过他们也曾是那个称呼的原本主人!!
就是有这样的批评,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 关键字 : 七年级生, 草莓族, 年轻人, 希望, 工作, 大学生, 勇气, 五年级生, 问题, 机会, 工作机会, 媒体, 多少行业, 名校情结, 受害者, 七年级, 问卷调查, 认为, 薪资破坏, 薪水减半
0 0
2008-11-06T07:17: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