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Dictionary / Health / 經方中醫 /

治中風十大名方及臨床應用

New Subject
Random
Previous
Next
|
治中風十大名方及臨床應用

中風列於風、勞、臌、膈四大難治疾病之首,以偏枯、喎僻、言蹇,甚或撲擊、昏不知人為其主證。並具有發病年齡多在四旬以上、起病急暴、變化迅速、見證多端,死亡率高、病後多有後遺症等臨床特點。

由於中風為病極危,為勢最暴,病機複雜,預後不佳,故歷代醫家對此病極其重視,在理論上深入探討,在臨床中不斷摸索,諸家學說內容極為豐富,創制方劑不勝枚舉。許多方劑經過臨床實踐反復驗證,療效顯著,為醫家慣用,流傳至今,堪稱名方。本文擬選其中十首以探討其治療中風的臨床應用。

1.至寶丹(《局方》
救治中風陽閉危證之名方,出自北宋官方藥局編輯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文簡稱《局方》)。其藥物組成為生烏犀屑、朱砂、雄黃、生玳瑁屑、琥珀、麝香、龍腦、金箔、銀箔、牛黃、安息香。功能清熱祛痰、芳香開竅,主治風陽暴盛之中風閉證,此乃肝腎陰虧、風陽暴張,氣血上逆、痰火壅塞所致。以突然昏撲,不省人事,兩手握固,牙關緊閉,面赤氣粗,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為主證。

2.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救治中風陽閉危證又一名方,出自清•吳鞠通《溫病條辨》。吳鞠通創制本方,原為救治溫病熱邪內陷心包之神昏譫語危證,近代醫家用於中風閉證亦屢收顯效。其藥物組成為:牛黃、郁金、犀角、黃連、黃芩、山梔、朱砂、雄黃、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功能清熱開竅、豁痰解毒,主治中風昏迷屬陽閉者。

在臨床中,本方與至寶丹功效相近,均為涼開法中的代表方劑;所不同的是:本方最涼,長於清熱解毒;至寶則次之,長於芳香開竅,可辨證施用。

3.蘇合香丸(《局方》
為救治中風陰閉危證之名方,與至寶丹均出自《局方》。其藥物組成為:白術、青木香、烏犀屑、香附子、朱砂、訶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茇、龍腦、蘇合香油、薰陸香(乳香)。功能辛溫開竅,主治痰壅氣閉、陽氣不運、陰氣暴盛之陰閉。以靜而不煩,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苔白滑膩,脈象沉滑為主證。臨床中應中病即止,一旦神清,便當它圖。

4.參附湯(《婦人大全良方》
救治中風脫證危候之名方,系南宋名醫陳自明所創制。其藥物組成僅人參、炮附子二味,功能回陽救脫,適宜中風陰陽虛甚、陰血大虧、元陽虛絕之脫證:突然昏撲,不省人事,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遺尿,脈細弱或細微欲絕。臨床應用時,人參用量宜重,常倍於附子。

5.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滋陰潛鎮之名方,由清末民初著名醫家張錫純創制。其藥物組成為: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本方滋養肝腎以治本,潛陽鎮熄以治標,共奏滋陰潛鎮、標本兼治之功。其肝腎陰虛乃因精血衰耗所致,陰虛不能制陽,臨床表現為中風兼見頭暈頭痛,目蒙耳鳴,或少寐多夢,脈細弦,舌質紅;甚則肝陽暴動、內風鴟張、氣血上逆、痰火壅塞而發為陽閉,除急投辛涼開閉之外,多以此法重用潛鎮。

臨床應用時,可根據證情,酌加菊花、珍珠母或牡蠣、龜版、地龍等潛鎮、通絡,以及豁痰開竅之菖蒲、遠志,清火化痰之竹瀝、竹茹,天竺黃、川貝等藥;亦可選《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與本方合併加減應用。若內風鴟張而見驚厥抽搐者,增羚羊角(可以水牛角代之),或合清代俞根初所創羚角鉤藤湯。若肝火熾盛者,即加龍膽草。又因陽亢風動最多挾痰,故選用養陰之藥宜滋而不膩,如何首烏、桑椹、白芍等。

6.加減複脈湯(《溫病條辨》
治療溫病養血斂陰之名方,為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在仲景名方炙甘草湯(又名複脈湯)的基礎上化裁而成。其藥物組成為:炙甘草、幹地黃、生白芍、麥冬、阿膠、麻仁。後世醫家用其主治心營虧耗引動肝風、肝火上擾之中風,有養血熄風之功效。

蓋心主血,肝藏血,心血虧耗可導致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又因陰血虧耗,陰不涵陽,易致心火挾厥陰相火升騰炎上,故心營虧虛多兼風陽內動、肝火上炎為患。證見中風兼有心悸頭暈,虛煩少寐,脈細數或細弦,舌尖紅苔幹。臨床應用時,本方可合生脈散加減應用:加當歸、何首烏,以增強養血和營之功;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珍珠母等平肝潛鎮,或配合豁痰開竅、清火化痰藥物。

7.地黃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治療中風瘖痱名方,系金元四大名家之首劉完素所創制。其藥物組成為: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菖蒲、遠志、生薑、大棗、薄荷。功能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主治腎元虧虛所引起的中風,其病機為腎陰衰竭於下,虛陽浮越於上,痰濁隨之上泛,以致堵塞竅道。輕者中風兼見語聲不出,肢體偏廢;甚者中風兼見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妝,脈浮大無根或沉細,此乃將成暴脫之危候。用此方固本為主,稍佐治標:既可謂補下元,攝納浮陽,以防虛脫;又能開竅化痰,交通心腎。

臨證時若兼見氣虛者,增黨參、黃芪;偏腎陽虛而感腰膝寒冷者,加重附子、肉桂之用量,或酌增淫羊藿、仙茅等藥;偏腎陰虛而見痰熱者,去附、桂,加清化痰熱之品。但若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卒然中風者,本法不宜使用。

8.滌痰湯(《濟生方》
治療竅阻舌蹇之名方,北宋著名醫家嚴用和所創。其藥物組成為:半夏、膽星、橘紅、枳實、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生薑、大棗。功能如其方名,能滌痰以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語。朱丹溪認為中風多因「濕痰生熱」,力主「治痰為先」。中風病變中,痰引起的病理損害較廣,病機較為複雜,兼夾病邪亦較多,故而症狀變化較大,但其病機關鍵,仍當責之脾氣虛弱、中土不運,以致濕聚痰生引起中風。此時,當健脾氣以治本,化痰濕以治標。本方為偏重治標之方,若標本並重,臨床應用時可選用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所創十味溫膽湯。若痰濕壅盛,閉塞清竅,陽氣不運,甚而發為陰閉者,則當用辛溫開閉之法急救之。

9.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活血通瘀之名方,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創制。其藥物組成為: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功能益氣、活血、通瘀,主治氣血虛弱、脈絡瘀阻之中風。臨床表現為偏枯,伴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或自汗心悸,飲食不振,舌淡苔少,脈虛無力,多屬中經絡症狀及中風後遺症。

關於本方的應用,張錫純曰:「然王氏書中,未言脈象何如。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複用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見。」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內外中風方》)誠經驗之談,臨床若見陰虛陽亢、風火上擾之中風,使用本方切宜慎重。必待陽亢風動己平,證情穩定,確具氣虛血瘀證候,方可使用。此時應與滋養肝腎、潛陽熄風之劑配伍,以防其肝陽複亢。

10.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為扶正祛風治療中風之名方,亦為金代名醫劉完素所創。其藥物組成為:秦艽、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細辛、羌活、防風、黃芩、石膏、白芷、白術、生地、熟地、白茯苓、獨活。功能祛風通絡、養血活血,屬於扶正祛風法。主治風邪初中經絡,證見中風兼有寒熱,肢體拘急,舌苔白膩,脈浮滑等。中風發病,外風為誘因之一,且每多挾寒、挾濕為患。對於這類外風誘發的中風,可運用扶正祛風法施治。但因人的體質與感受邪氣各有不同,證候又有寒化、熱化之異,選方用藥顯然有別:本方調理氣血,偏於祛風清熱;若屬風寒偏盛誘發中風者,又當選用《備急千金要方》所載小續命湯祛風散寒,臨床不可不察。

  • Keywords : 名方, 中風, 臨床應用, 局方, 麝香, 菖蒲, 甘草, 溫病, 朱砂, 龍腦, 黃芪, 黃芩, 雄黃, 陽氣不運, 遠志, 證見中風兼, 竹茹, 白術, 白茯苓, 白芍
0 0
2009-02-20T11:54:00+0000


  • Now, you can post comments by Facebook Account when your Yampiz account was logout or unvariable. whatever, we suggest to post comment by Yampiz Account to get more bounds to join new events of Heyxu
Comment
 
Ver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