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都不會 :
我們都知道長時間維持在固定的姿勢容易帶來身體上的傷害,像是久坐的上班族、久站的服務員等。而在騎乘自行車時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長時間固定手握的位置會增加手部的壓力引發手麻,因此適時的變換騎乘姿勢會帶來更舒適的騎乘體驗、提升騎乘意願,但切換不同的姿勢會影響騎乘表現甚至改變踩踏效益嗎?我們可以從2016年一篇刊登在《運動醫學研究》期刊中的研究得到答案。影響騎乘表現的因素
1.坐墊位置
騎自行車的姿勢會影響下肢的運動方式,不同的姿勢會刺激不同的下肢肌肉活化,並且改變踩踏效益。以坐墊位置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分成「坐姿騎乘」與「站姿騎乘」兩種,大部分的情況我們會選擇坐姿騎乘,但有時候我們會依照不同路況而使用站立姿勢,也就是所謂的抽車。
而兩種騎乘方式會產生不同的騎乘表現,像是在爬坡時抽車可以提高踩踏力量輸出,並增加踝關節的活動度,但抽車會增加能量消耗,改變人體的重心位置。
2.手握的位置
為了提升踩踏效益,除了上述坐墊位置之外,也應該要把手握的位置考慮進去,因為這也會影響下肢肌肉活化。該研究顯示,騎乘姿勢從坐姿到站姿時,最大踩踏扭力、踩踏功率、上肢支撐力量及肌肉活化皆增加,但好的騎乘表現不代表是最佳的騎乘方式,因為站姿騎乘相對的身體上能量消耗較大,無法維持較長時間。
以下整理出4種常見的騎乘姿勢:
- 坐姿騎乘,手握中間 (Posture 1)。
- 坐姿騎乘,手握外側 (Posture 2)。
- 站姿騎乘,手握外側 (Posture 3)。
- 站姿騎乘,手握前方 (Posture 4)。
最大踩踏扭力、踩踏功率及上肢支撐力量在4種騎乘姿勢下的結果
坐姿騎乘(Posture 1 and 2)皆比站姿騎乘(Posture 3 and 4)產生較小之力量及功率輸出,坐姿騎乘時,手握的位置(Posture 1 and 2)並不影響騎乘表現。
圖片來源: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兩側各5條肌肉標準化後的肌電訊號在4種騎乘姿勢下的結果
圖片來源: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 24(1), 54-66
3.雙邊的對稱性
另外,雙邊踩踏的對稱性與騎乘表現也息息相關,踩踏不對稱會使騎乘表現降低,或使膝關節受傷。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計算了解在踩踏時雙邊力量的不對稱性,用不對稱指數(Asymmetry Index)簡稱AI,計算右側(R)與左側(L)差異的百分比。研究顯示坐姿與站姿都有不對稱性的問題,但站姿較不明顯。
AI計算式如下:
結語
在坐姿騎乘時,手握的位置並不影響騎乘表現,因此可以適時改變手部位置,以降低手部傷害。而站姿會產生較大的力量輸出,且左右兩側較為對稱,但相對的身體能量消耗較大,無法以抽車方式維持較長時間,因此,使用者應視自己的能力及路況去做站姿與坐姿的切換,以提升踩踏效益,甚至應用在選手訓練計畫及醫療康復計劃的設計上。
- This is a declared original article, to respect the copyright, please do not repost this articl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author.
- Keywords : 坐姿騎乘, Posture, 站姿騎乘, 稱性, 手握, 位置, 騎乘表現, 手握外側, 問題, 來源, Sports, Research, Medicine, 騎自行車, 騎乘體驗, 騎乘自行車, 騎乘方式, 騎乘姿勢, 重心位置, 邊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