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紙論壇目錄 / 個人電腦 / 燒錄特區 / 資訊分享 /

徹底認清五花八門的燒錄器

發表新主題
隨機主題
上個主題
下個主題
|
徹底認清五花八門的燒錄器

琳瑯滿目的燒錄格式、無所不能的燒錄技巧,加上莫名其妙的燒錄技術,天啊!只不過要珍藏一些感人的愛情動⋯感片,一定要這麼複雜嗎?請放心!看完本篇的燒錄器介紹,馬上有如大師灌頂般,立刻打通燒錄器知識的奇經八脈,讓你馬上成為燒錄達人!

經過多年競爭與開發,DVD燒錄器終於來到多機一體、一機多用的時代,目前市場燒錄器燒錄速度躍升為20倍速,而且幾乎什麼燒錄格式與光碟都能支援,甚至 有不同外形介面,還具有光雕、加密等特殊功能。不過,這些格式、功能不少人一知半解,想挑一台燒錄器,絕不是愈貴愈好,先認清規格與需求,才是購買燒錄器 的第一步。想瞭解燒錄器的核心祕密,請先瞧瞧不可不知的七大要素!

血統元素1:這不是燒錄器!那是什麼機?

燒錄的世界不是一天造成的!打從10多年前有幾萬元一台的單倍速CD燒錄器以來,時至今日終於看到價廉物美焦點採購18倍以上DVD燒錄器大集合的多功能 燒錄器,中間不知道經過多少廠商與開發人員的努力。只是在CD與DVD手拉手往前進的過程,也曾出現過一些過渡產品,在市場上還有商家在廉售出清,而即使 是DVD燒錄器,也因為規格眾多,出現不少燒錄器規格代號,搞不清楚這些代表名詞,買回的燒錄器可就不一定能燒出你要的片子。

早期DVD價格較高時,廠商推出一種CD燒錄器加上DVD播放功能,這種可以讀DVD卻只能燒CD的機子稱為DVDCombo。此外,由於DVD發展過程 中曾上演+R 或-R格式之爭,廠商於是又推出主打+R、-R片均可燒錄的雙規機,稱為DVD- Dual,這時還是不支援DVDRAM光碟片。

於是一些廠商最後推出可以支援DVD-R、DVD-RW與DVD-RAM的燒錄器,稱為DVD-Multi,直到最新的DVDSuperMulti出現, 代表著包含支援DVD+R、DVD-R、DVD+RW、DVDRW與DVD-RAM等所有DVD光碟格式。然而除了DVD Combo與DVD- Dual的代表意義有業界共識外,較新的DVDMulti、DVD-Super Multi則有模糊空間,廠商各自表述,所以標示DVDMulti也可能與DVD-Super Multi的功能相同。

形式元素2:短比長還好?用吸的感覺更棒!

一般來說,電腦內接式燒錄器幾乎都是半高型(意思就是常見的5.25吋的擴充槽高度),甚至目前還有一些像是磁帶機等產品,仍然有全高式尺寸,不過燒錄器不必擔心會出現這種規格,倒是要注意是有否短機身設計。


過去光碟機的機身設計較長,使得後來流行準系統主機與迷你主機,常有零件干涉或無法安裝的情況發生,廠商於是開發出短機身設計,使得光碟機機身縮短到 170mm,機身縮短了10∼15mm。可別小看這10mm,一些卡到記憶體、電源線、散熱器的情況就此解決,安裝或散熱上便利許多。

除了標準半高型、短機身產品外,內接燒錄器還有兩種異類,分別是吸入式與薄式,甚至是薄型吸入式。吸入式產品例如Plextor的PX-716AL,技術 新穎、進退片速度又快,但是無法使用特殊尺寸光碟片,如小光碟或是名片型光碟,而光碟片進出口無遮蔽,也容易讓灰塵進入。

薄型燒錄器常見於筆記型電腦與外接式產品,像是Lite-On的SSM-8515S,高度僅有12.7mm,長度只有127mm,重量200g,規格與一 般內接式燒錄器相比差異很大,介面也是NB專用的Slimtype,不少人喜歡使用這種輕薄短小的產品,但即使買到也很難用在一般電腦上。

通訊元素3:都得用力插!IDE、SATA介面有差?

多數硬碟已轉向SATA介面發展,但是對於DVD燒錄器而言卻是新趨勢。其實依照DVD-ROM1倍速傳輸速率1358KB/s來看,20倍讀寫速率為 26.523MB/s,等於0.0259GB/s,而SATA傳輸為150MB/s,SATAⅡ為300MB/s,除非DVD發展到100倍速以上,不然 光是一般IDE介面的33MB/s就很夠用了,何況還有更高速的Ultra ATA-133,速率達到133MB/s。

只是趨勢使然,SATA已經是潮流走向,何況早期速度較快的ATA133硬碟與光碟機用排線串接時,常常會拖慢硬碟傳輸,現在介面提升為SATA,也不必擔心高效能產品會被拖累,跳腳、排線都不復見,帶來不少便利性。

對於IDE、SATA介面之爭,應該視本身電腦目前應用與未來的升級性考量,如果擁有多顆IDE硬碟,應該選擇SATA介面的燒錄器,因為新的主機板通常 只有一組IDE連接埠,需要留給硬碟使用。預期再過一陣子,市面燒錄器將很快成為SATA介面的天下,IDE介面產品不久後會銷聲匿跡。

效率元素4:20倍真的快?標示在搞怪!

從1倍速到20倍速,對於DVD燒錄器的發展來說,算是很大幅度的進化。前面說過,DVD-ROM單倍速的傳輸速率為1358KB/s,讀取一張4.7G 的光碟資料需要時間等於4.7G×(1024×2)/(60×2)=1小時,所以20倍速讀取時間僅需3分鐘,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在這要提醒一下各位看倌,請注意市面上燒錄器的倍速標示,都以燒錄速度為主。舉BenQ DW2010、LGGAS-H55L、Lite-On LH-20A1P這三款20倍速機為例,標示20倍的地方都在Writing或是Write Speed的位置,通常也只有燒錄DVD+R、DVD-R片可以達20倍,其他DVD+RW、DVD-RW等規格,大概不會超過12倍。讀取DVD資料 時,當然也不是20倍速,上述3款燒錄器在讀取DVD-ROM時,最大速度其實為16倍!

至於為什麼燒錄速度還比讀取速度快,答案在於使用不同的資料讀寫方式。傳統讀取方式是採CLV(恆定線速度)模式,而燒錄時因為使用馬達轉速一致的CAV (恆定角速度)模式寫入來飆燒錄尾速,所以最後可以達到20倍速,不過平均速度可能只在16倍以下。另外,還有更新的PCAV、ZCLV等方式,都是因應 高倍速、高轉速燒錄所開發出的技術,都是只能強調尾速速率,而不是平均倍速。因此,在高倍速時代,資料傳輸率已不能光從數字做單純的換算。

註:DVD燒錄器常見的4種寫入方式

CLV恆定線速度(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是早期光碟機的讀取方式。為了保持光碟內到外都是同樣的讀取速度,外圈時則會降低光碟片速度,內圈會將光碟的轉速調高。這種技術用在早期40倍速以下的CD-R燒錄器。

CAV恆定角速度模式(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不管讀取光碟的內外圈,轉速都相同。越往外圈資料的傳輸量會越來越大,最外圈的速度能達該光碟機所標示的燒錄倍速。這也是絕大多數燒錄格式最常使用的燒錄寫入方式。

PCAV局部恆定角速度(Partial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是CLV與CAV的綜合模式。在讀取內圈時採用恆定轉速的CAV模式,外圈時就採用CLV模式,這時資料的傳輸速度就維持固定。

ZCLV區域恆定線速度(Zoned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改良自CLV的技術,將光碟由內到外分成幾個區域,每進入一個區域,就以不同轉速來燒錄。在每一次切換速度時,燒錄過程會有略微的停頓。

不死元素5:不死祕方?光碟變身飛碟!

早期燒錄時,玩家最怕遇到「Bufferunderrun」(Buffer under run)的飛碟降生預告!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燒錄器緩衝區(Buffer) 資料不足,必需要立刻贊助外星人交通工具(這是什麼鬼理由)。」由於燒錄前,系統都會將資料先寫入存取速度較快的記憶體緩衝區,待緩衝區填滿時,再將資料 燒錄到碟片上,如果系統正在忙碌,無法持續快速提供資料進入緩衝區時,燒錄器也會沒有資料可以燒錄,導致燒錄中斷,產生新的飛碟廢片。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但其實有個快一點的方式:加大緩衝區。廠商讓燒錄器緩衝區從KB成長到MB,後來市面上曾經有4MB緩以上衝區的燒錄器,就是要讓 Buffer under run出現率降低。只是燒錄器價格一直掉,大容量緩衝區成為利潤殺手,眼光遠的廠商相繼開發出許多緩衝中斷再續燒的技術,讓台灣上空飛碟頓時減少,這些技 術就被稱為「燒不死」技術。

簡單的說,燒不死技術就是當Bufferunderrun出現時,先暫停寫入資料並且紀錄燒錄中斷點,等到緩衝區的資料補充後,從中斷點接續燒錄,成功的 關鍵是兩段燒錄的接續間隙要小到不能再小,大約100μm以內。這些早期常見的燒不死技術包括:Ricoh的Just Link以及Sanyo的Burn Proof,另外SeamlessLink、Super Link技術也常見的技術,彼此的差異多在間隙大小。

藉由這些不死技術協助,緩衝區也就維持在2MB左右即可。小緩衝區不見得會燒錄失敗,倒是燒錄時還打CS或是魔獸,很快就會讓飛碟降落在你家,尤其系統資源過少與片子太差,也是能快速製造外星交通工具的方式。

獨門元素6:燒片像玩命?降溫、隔音、防震!

硬碟主流轉速大概在7200rpm左右,在這種轉速會產生不小的溫度與噪音,一不小心受到碰撞,硬碟碟片與機身都是堅固的金屬製造,損毀頂多資料全毀,但 是部分外殼與碟片都是塑膠品的燒錄器,必須承受最高極限在1萬轉上下的轉速,稍有不慎就是機毀片爆,更有可能使人受傷。

各家廠商都瞭解這種潛在危險性,於是開發出不少燒錄監控軟體與相關技術,包含防震、散熱降溫、抑噪等技術,還能檢視燒錄片的品質,藉以測定燒錄時的倍速, 避免劣質片無法承受高速燒錄而危害使用者。例如,華碩開發出的AFFM(空氣流場導正技術)可以降低噪音,DDSSII(第二代高速雙層懸吊動態防震系統 )能降低震動幅度、加強操作上的穩定度,AVRS(自動減緩震動系統)則是減少機器內部旋轉所造成震動與噪音以及降低不平均的碟片所造成的震動。

另一家光碟機廠商英群也有設計出S.A.N.I(噪音隔離系統),在馬達高速轉動時將噪音波導引至減音機構靜音,同時維持碟片平穩讀寫。振動懸吊減震系統 V.A.S.則是雙層七點式懸吊避震系統,能在高速燒錄下避免燒錄路徑偏移。這些燒錄器廠商開發的技術種類繁多,只要先到廠商的網站查詢,就會看到更詳細 的技術解釋,對於燒錄器的使用者來說,愈多技術也顯示廠商對產品的用心。

核心元素7:真本事!好片快燒,爛片照讀!

雖然說了那麼多元素,但不管是哪一種光碟機,真正的核心還是讀寫能力。重點是好片能燒多快,爛片能讀多少!基本功夫考驗的就是一句老話:「挑不挑片!」

這項核心元素不是廠商說了算,即使是同一光碟機大廠,不同型號、不同類型的燒錄器,相容性就會有絕對差異。例如,Pioneer的A系列DVD燒錄器,各式世代產品使用者的口碑就呈現不同變化,A08時代玩家視為燒錄寶貝,但是下一世代產品正反評價就呈兩極發展。

另外,一些玩家也對於+R與-R片,各自有心儀的燒錄器廠商。例如,在-R片燒錄功夫上,Pioneer產品受到不少人青睞(Pioneer主導發展 DVD-R),+R片上BenQ有C/P值高的優點,這次測試的Sony燒錄器也表現不錯。想要了解燒錄器真本事,只看光學讀寫頭、控制晶片種類是不夠 的,得多打聽、多逛逛DVD論壇,聽聽真實燒錄經驗談,才能找到萬中選一、無片不燒的絕世好機!

耐用程度最強的DVD
DVD-RAM屬於可重複寫入(燒錄)的光碟材質,早在1997年就已經被DVD Forum 所認可,雖然與晚輩DVD-RW、DVD+RW的屬性相同,但是功力相差甚遠,DVD-RAM規格最高可承受超過10萬次抹寫動作;DVD-RW、 DVD+RW僅能忍受1 千次左右的抹寫動作。因此,DVD-RAM很適合當作硬碟般使用,對於時常重複更新資料的應用上,是最省成本的碟片。

有些DVD燒錄器可支援多種Book Type(DVD格式),利用工具程式讓光碟模擬變更其他光碟模式,例如,將原本DVD+R 的光碟片透過工具燒錄成+R、+RW、ROM 的光碟形式。功用在於支援一些相容性較低的早期播放機,讓燒錄出來的片子能順利被讀取。目前還有最新的單面雙層DVD-9(8.5GB)、雙面單層 DVD-10(9.4GB),甚至容量高達17GB的雙面雙層DVD-18等規格,採購燒錄器時都要留意是否能支援燒錄這些光碟片。
  • 關鍵字 : 燒錄器, 技術, 規格, 光碟, 例如, Velocity, Constant, 產品, 燒錄, 方式, Super, SATA介面, Buffer, 高倍速, 震動, 速度, 轉速, 資料, 稱為DVD, 甚至
0 0
2009-02-19T04:07:28+0000


  • 當您未登入羊皮紙時,可以利用臉書 Facebook 登入來發表迴響。若使用羊皮紙會員身份發表迴響則可獲得經驗值及虛擬金幣,用來參加羊皮紙推出的活動。
發表迴響
 
驗證字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