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偏差問題學生處理原則
長頸鹿美語教學研發部副理蔡騰昱 Michael
很高興聽到不少分校主任或老師在班大會之後給我的反饋是充滿了很多的感動,更有些主任或老師終於『決定』要真的把品格教育當成一回事來執行,而不再只是遵從公司的政策被動式地去聽命行事,相信有這樣的動機與源自於內心自發性的行為,一定可以看到優質的教育在分校生根、發芽、茁壯!
最近收到某主任詢問關於行為問題學生的處理方式相關問題,讓我感覺其實對於不少主任或老師而言,品格教育的推廣上仍存在些疑慮之處。原本我打算只是針對該主任的問題當成個案回覆與處理,但雞婆的個性使然,無形之中有個聲音告訴我應該落筆寫下來,好提供許多徬徨的主任及老師當做處理問題的原則。
關於行為偏差學生的問題,其問題發生的起源都不會只是單一事件或者突然產生的事件,其背後一定有形成的原因與問題累積的時間,我們應該深入探究問題,才能找出真正的癥結點,並徹底解決問題,這樣的原則不論是針對行為偏差問題學生也好,或者平常我們在工作方面等,都相當適用。
首先,我必須先澄清,品格教育不是這麼單純只是對學生施以愛的教育而不予以管教,而且,管教不等於處罰。就字面上來講,管教應是『管理與教導』,管教應該是以愛為出發點,這非常重要,但愛學生並不代表我們不管教學生。簡單來說,管教應該『動之以情』且『說之以理』,應該在情感層次上讓學生有所感悟、行為層次上有所體驗、認知上有所理解。有些教師會將管教等同與體罰,認為不能體罰就代表不能管教,其實不然。我們還是需要管教學生、管理班級、經營班級,但是大原則乃是以『愛』、『尊重』、『信任』及『溝通』為出發點,與從前的管教方式相比,我們更強調的是尊重孩子是個體、尊重孩子也有發言權、強調必須深入溝通與互動、真正打開心胸相互溝通,而不是單向的命令傳遞或者威權式的管教方式。我們更強調感同身受孩子內心真實的情緒世界、真正把孩子當做需要協助的朋友般對待、而不是只是接受指定行事的小孩子、教導對方更具有同理心去看周遭的世界與他人。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同理心,我們自己要先能同理心以身作則去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
該行為偏差個案學生,在安親班國語評量卷上不僅抗拒作答,並且寫下言詞充滿憤怒的字眼,從學校教師的聯絡簿上也看到教師針對該生在校對代課老師不當的行為提出的警告。從評量卷上的資訊看出來他是目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只要方法得當,一切都不嫌遲。我相信在與該生的互動過程中主任端或者學校教師一定是感受到相當大的無奈與無助,換成是任何人在第一時間也一定都會有類似的感受,畢竟,我們的出發點都希望對學該生是好的。在看完了相關事證資料後,我其實有以下幾點很深刻的感受。姑且不論所感受到的是否完全正確,畢竟我沒有帶過這個孩子,並沒辦法完全正確詮釋所有的問題,但以下僅就我的觀察進行分享。
另外,我看到該生與他周遭環境之間存在相當大的不信任感。從他的言詞當中其實反映出的不僅僅是在分校端,還包含在學校端,與他之間互動關係過程中存在著彼此互相不信任的關係,該生在其學習環境中並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表面上,看似只是對師長的不尊重、不禮貌、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成就感低落、學習動機不足等的問題,但實際上都可以歸納為更深層的問題,這也是值得我們希望徹底幫助該生的思考方向,也就是心理層次的問題,所以為什麼我會提到『信任感』的問題,這也起因於對環境的缺乏『安全感』。
這環境可以是他周遭所有的人事物,包含家庭、學校同學、學校老師、分校同學、分校教師等。就家庭方面而言,我比較好奇的是該生的家庭生長背景以及在家中父母管教的方式,甚至於父母之間感情是否融洽等,其實也都會影響到該生對周遭反射出的行為與情緒抒發的方式,造就我們所謂的行為偏差,這需要深入與該生家長進行完全透明的溝通。如果是我,我應該會非常認真地把這一連串事件當成很重要的議題與該生的家長進行深入的會議式討論,我們是希望協助該生為出發點,學校與家庭雙方必須認真地正視這個問題!不然,可想而知這個學生上了國中之後在言行舉止及與人的應對進退上非常有可能會變得更糟!更遑論要期待這位學生在學業成績上有好的表現了!
另外,學校老師對於該生行為方面的處理方式,其實也不是那麼恰當(直接在聯絡本當中提到刑法、公然侮辱罪等等字眼),看得出來老師的情緒也已經受到影響,當然在當下很難沒有情緒的起伏,不過如果要能處理得當,身為大人的我們在情緒管理方面要能比學生來得更有智慧、更有修養,避免隨著學生的情緒而起伏,一定要保持堅定、平和的態度,但又不失應有的威嚴,重點要讓學生知道當下我們不是在開玩笑,但並不是要學生『聽命』於我,而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們是希望能協助他釐清問題根本,避免造成更大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同儕教導方面也是我們身為師長能夠努力的方向。我們應該努力與班級同學(不管在學校或者在分校)溝通該生問題的產生與大家都有關係,大家應該可以採取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該生的問題。例如:該生的行為並不是單純他願意的,如果在一個缺乏朋友、缺乏信任感、缺乏自信的環境,誰都會有不安全感;營造一個正向積極的班級環境是大家的責任,不是只是老師一個人或少數學生的責任。該生的行為如果產生偏差的情況下,其他學生其實不需要與其衝突,需要的只是私底下向老師反映真實的狀況,不需加油添醋,只要真實反映問題就可以;班上其他的同學其實可以藉由這樣的機會教育學習到在面對社會上很多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事情時,選擇沉默並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更多時候我們需要比較有勇氣、較有社會正義的人讓事情能夠獲得改變,但是不是以恐懼、害怕或逃避來面對問題,但也不需要跟對方硬碰硬,問題一定要反映,但也需要避免貼標籤。這不正是超基本第四十八條說的:『有誰欺侮你要讓老師知道』嗎?
學生所有行為背後一定有其原因,不管已經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是否能夠客觀公正地就事論事,先充分客觀廣泛了解事情發生的始末,而不是直接針對『人』進行帶情緒字眼的批判或者論斷。在《終結霸凌》(親子天下出版)這本書當中提到一個非常精闢容易理解的處理原則─ORID:
O – Objective recall – 建構客觀現場
我們應多方面及廣泛地針對事件進行完整資訊的蒐集,不論是對於行為有偏差的學生,甚至對於同班同學、事件本身相關人等,目的是希望透過完整資訊的蒐集,還原當時客觀的現場,避免誤解或者誤判,並希望透過這樣的動作,能夠讓所謂的問題學生能夠體會我們是真心想要幫助他,希望能夠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好讓後續的輔導能夠順利進行。沒有信任感的關係,是無法進行真誠的溝通對話,當然就無法期待能夠解決根本的問題。
R – Reflective consideration – 同理情緒感受
當學生對我們有信任感之後,才能期待對方願意開始說真話,當學生不願意打開心房與我們說真話的時候,空有再多的想法或者觀念都無法傳遞給對方。因此,在這階段我們需要趁學生願意開口說真話的時候,充分運用同理傾聽的技巧,在學生說話的同時,不加以任何批評或論斷,完全以站在對方的立場的態度進行積極的傾聽,目的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互動過程,讓孩子完成把我們當成朋友,願意將心中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並且說完整。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扮演一個『翻譯者』的角色,要將聽到的話進行言下之意的翻譯,確認我們聽到的與說話者說出來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避免有任何誤解,並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之下,說話者會願意繼續把話說出來,直到說話者完全感受到被充分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讓說話者把聽話者當成盟友,那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提供建議的階段。
I – Interpretive analysis – 重建價值信念
上述兩個階段如果真的都做到了,我們才有可能進行價值觀的傳遞,當然也可以直接傳遞價值觀,但是學生在缺乏信任感與感受到被理解之前,是不會接受我們給的任何想法的,如果有,也只是強迫接受,並把原有的情感給壓抑下來罷了,這不是我們要的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這階段可以透過一些小故事或者真實經驗來傳遞重要的觀念與價值觀,目的是在建立學生同理心。很多學生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所以對周遭人的感受與情緒是沒有太多的感覺的,或者說是完全沒有考量到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事物,這需要時間不斷建立,希望別人尊重要先從尊重自己開始,當然,尊重的概念很抽象,需要舉實際的例子讓孩子感受、讓孩子理解,而不是只把教室規則表面上的意義述說過、或者請學生背下來這麼簡單。身為老師需要常常跟孩子說道理,進行深度的溝通與對話,讓孩子知道規則背後真實的意義是什麼,並讓孩子常常思考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是孩子自己,那他會有什麼感受。
D – Decisional intent – 模擬改變行動
在經過充分的討論與溝通之後,教師可以模擬如果未來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當事者可以如何選擇不一樣的回應方式,避免和事件發生當時同樣的行為,因為那不是最佳的回應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多元思維與鼓勵有創意的作法,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該怎麼做,而是讓孩子提出他的想法,當然這想法必須是基於同樣是尊重、理性、溝通、信任等大原則之下。如果孩子沒有太多想法,此時教師才提供相關建議,如果是孩子自己想到的作法,他在未來執行方面會更確實。
如果能夠走進該生內心真正世界時,我們才有機會拯救這個孩子,不然,等他上了國中之後,可以想像他非常有可能走上歧路。我們可以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提供他適當的舞台,讓他的專長得以發展。我們應該試著拋下成見,選擇不以成績或功課表現來斷定孩子的好壞,孩子一定有他可取之處,只是看我們評斷的標準何在。學業之外還有許多可貴的人格特質與關鍵能力是我們應該重視的,這也是我們在品格教育當中強調的要素。透過生活當中去觀察孩子的強弱、內心世界、人格特質、關鍵能力等,讓孩子有機會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肯定與被接納,讓他們知道學業成績不好不見得這輩子就沒有希望了,讓他們知道世界上仍有許多偉大的人能在其專長的領域當中發光發亮,但是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引起這些孩子對於這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學習的熱忱與堅持、對人類普世價值的尊重與關懷等,這些對於一般所謂的問題學生才能真正喚回他們內心真正的良知。畢竟,只要孩子、家庭和我們能夠同心協力一起努力,對於這些孩子而言,未來還是充滿無限可能與希望的!
本文歡迎轉載,並請載明出處。
有任何相關問題與反饋,請直接來信:michael@giraffe.com.tw or huttm@hotmail.com
長頸鹿美語教學研發部副理蔡騰昱 Michael
很高興聽到不少分校主任或老師在班大會之後給我的反饋是充滿了很多的感動,更有些主任或老師終於『決定』要真的把品格教育當成一回事來執行,而不再只是遵從公司的政策被動式地去聽命行事,相信有這樣的動機與源自於內心自發性的行為,一定可以看到優質的教育在分校生根、發芽、茁壯!
最近收到某主任詢問關於行為問題學生的處理方式相關問題,讓我感覺其實對於不少主任或老師而言,品格教育的推廣上仍存在些疑慮之處。原本我打算只是針對該主任的問題當成個案回覆與處理,但雞婆的個性使然,無形之中有個聲音告訴我應該落筆寫下來,好提供許多徬徨的主任及老師當做處理問題的原則。
關於行為偏差學生的問題,其問題發生的起源都不會只是單一事件或者突然產生的事件,其背後一定有形成的原因與問題累積的時間,我們應該深入探究問題,才能找出真正的癥結點,並徹底解決問題,這樣的原則不論是針對行為偏差問題學生也好,或者平常我們在工作方面等,都相當適用。
首先,我必須先澄清,品格教育不是這麼單純只是對學生施以愛的教育而不予以管教,而且,管教不等於處罰。就字面上來講,管教應是『管理與教導』,管教應該是以愛為出發點,這非常重要,但愛學生並不代表我們不管教學生。簡單來說,管教應該『動之以情』且『說之以理』,應該在情感層次上讓學生有所感悟、行為層次上有所體驗、認知上有所理解。有些教師會將管教等同與體罰,認為不能體罰就代表不能管教,其實不然。我們還是需要管教學生、管理班級、經營班級,但是大原則乃是以『愛』、『尊重』、『信任』及『溝通』為出發點,與從前的管教方式相比,我們更強調的是尊重孩子是個體、尊重孩子也有發言權、強調必須深入溝通與互動、真正打開心胸相互溝通,而不是單向的命令傳遞或者威權式的管教方式。我們更強調感同身受孩子內心真實的情緒世界、真正把孩子當做需要協助的朋友般對待、而不是只是接受指定行事的小孩子、教導對方更具有同理心去看周遭的世界與他人。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同理心,我們自己要先能同理心以身作則去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
該行為偏差個案學生,在安親班國語評量卷上不僅抗拒作答,並且寫下言詞充滿憤怒的字眼,從學校教師的聯絡簿上也看到教師針對該生在校對代課老師不當的行為提出的警告。從評量卷上的資訊看出來他是目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只要方法得當,一切都不嫌遲。我相信在與該生的互動過程中主任端或者學校教師一定是感受到相當大的無奈與無助,換成是任何人在第一時間也一定都會有類似的感受,畢竟,我們的出發點都希望對學該生是好的。在看完了相關事證資料後,我其實有以下幾點很深刻的感受。姑且不論所感受到的是否完全正確,畢竟我沒有帶過這個孩子,並沒辦法完全正確詮釋所有的問題,但以下僅就我的觀察進行分享。
另外,我看到該生與他周遭環境之間存在相當大的不信任感。從他的言詞當中其實反映出的不僅僅是在分校端,還包含在學校端,與他之間互動關係過程中存在著彼此互相不信任的關係,該生在其學習環境中並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表面上,看似只是對師長的不尊重、不禮貌、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成就感低落、學習動機不足等的問題,但實際上都可以歸納為更深層的問題,這也是值得我們希望徹底幫助該生的思考方向,也就是心理層次的問題,所以為什麼我會提到『信任感』的問題,這也起因於對環境的缺乏『安全感』。
這環境可以是他周遭所有的人事物,包含家庭、學校同學、學校老師、分校同學、分校教師等。就家庭方面而言,我比較好奇的是該生的家庭生長背景以及在家中父母管教的方式,甚至於父母之間感情是否融洽等,其實也都會影響到該生對周遭反射出的行為與情緒抒發的方式,造就我們所謂的行為偏差,這需要深入與該生家長進行完全透明的溝通。如果是我,我應該會非常認真地把這一連串事件當成很重要的議題與該生的家長進行深入的會議式討論,我們是希望協助該生為出發點,學校與家庭雙方必須認真地正視這個問題!不然,可想而知這個學生上了國中之後在言行舉止及與人的應對進退上非常有可能會變得更糟!更遑論要期待這位學生在學業成績上有好的表現了!
另外,學校老師對於該生行為方面的處理方式,其實也不是那麼恰當(直接在聯絡本當中提到刑法、公然侮辱罪等等字眼),看得出來老師的情緒也已經受到影響,當然在當下很難沒有情緒的起伏,不過如果要能處理得當,身為大人的我們在情緒管理方面要能比學生來得更有智慧、更有修養,避免隨著學生的情緒而起伏,一定要保持堅定、平和的態度,但又不失應有的威嚴,重點要讓學生知道當下我們不是在開玩笑,但並不是要學生『聽命』於我,而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們是希望能協助他釐清問題根本,避免造成更大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同儕教導方面也是我們身為師長能夠努力的方向。我們應該努力與班級同學(不管在學校或者在分校)溝通該生問題的產生與大家都有關係,大家應該可以採取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該生的問題。例如:該生的行為並不是單純他願意的,如果在一個缺乏朋友、缺乏信任感、缺乏自信的環境,誰都會有不安全感;營造一個正向積極的班級環境是大家的責任,不是只是老師一個人或少數學生的責任。該生的行為如果產生偏差的情況下,其他學生其實不需要與其衝突,需要的只是私底下向老師反映真實的狀況,不需加油添醋,只要真實反映問題就可以;班上其他的同學其實可以藉由這樣的機會教育學習到在面對社會上很多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事情時,選擇沉默並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更多時候我們需要比較有勇氣、較有社會正義的人讓事情能夠獲得改變,但是不是以恐懼、害怕或逃避來面對問題,但也不需要跟對方硬碰硬,問題一定要反映,但也需要避免貼標籤。這不正是超基本第四十八條說的:『有誰欺侮你要讓老師知道』嗎?
學生所有行為背後一定有其原因,不管已經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是否能夠客觀公正地就事論事,先充分客觀廣泛了解事情發生的始末,而不是直接針對『人』進行帶情緒字眼的批判或者論斷。在《終結霸凌》(親子天下出版)這本書當中提到一個非常精闢容易理解的處理原則─ORID:
O – Objective recall – 建構客觀現場
我們應多方面及廣泛地針對事件進行完整資訊的蒐集,不論是對於行為有偏差的學生,甚至對於同班同學、事件本身相關人等,目的是希望透過完整資訊的蒐集,還原當時客觀的現場,避免誤解或者誤判,並希望透過這樣的動作,能夠讓所謂的問題學生能夠體會我們是真心想要幫助他,希望能夠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好讓後續的輔導能夠順利進行。沒有信任感的關係,是無法進行真誠的溝通對話,當然就無法期待能夠解決根本的問題。
R – Reflective consideration – 同理情緒感受
當學生對我們有信任感之後,才能期待對方願意開始說真話,當學生不願意打開心房與我們說真話的時候,空有再多的想法或者觀念都無法傳遞給對方。因此,在這階段我們需要趁學生願意開口說真話的時候,充分運用同理傾聽的技巧,在學生說話的同時,不加以任何批評或論斷,完全以站在對方的立場的態度進行積極的傾聽,目的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互動過程,讓孩子完成把我們當成朋友,願意將心中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並且說完整。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扮演一個『翻譯者』的角色,要將聽到的話進行言下之意的翻譯,確認我們聽到的與說話者說出來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避免有任何誤解,並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之下,說話者會願意繼續把話說出來,直到說話者完全感受到被充分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讓說話者把聽話者當成盟友,那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提供建議的階段。
I – Interpretive analysis – 重建價值信念
上述兩個階段如果真的都做到了,我們才有可能進行價值觀的傳遞,當然也可以直接傳遞價值觀,但是學生在缺乏信任感與感受到被理解之前,是不會接受我們給的任何想法的,如果有,也只是強迫接受,並把原有的情感給壓抑下來罷了,這不是我們要的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這階段可以透過一些小故事或者真實經驗來傳遞重要的觀念與價值觀,目的是在建立學生同理心。很多學生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所以對周遭人的感受與情緒是沒有太多的感覺的,或者說是完全沒有考量到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事物,這需要時間不斷建立,希望別人尊重要先從尊重自己開始,當然,尊重的概念很抽象,需要舉實際的例子讓孩子感受、讓孩子理解,而不是只把教室規則表面上的意義述說過、或者請學生背下來這麼簡單。身為老師需要常常跟孩子說道理,進行深度的溝通與對話,讓孩子知道規則背後真實的意義是什麼,並讓孩子常常思考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是孩子自己,那他會有什麼感受。
D – Decisional intent – 模擬改變行動
在經過充分的討論與溝通之後,教師可以模擬如果未來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當事者可以如何選擇不一樣的回應方式,避免和事件發生當時同樣的行為,因為那不是最佳的回應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多元思維與鼓勵有創意的作法,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該怎麼做,而是讓孩子提出他的想法,當然這想法必須是基於同樣是尊重、理性、溝通、信任等大原則之下。如果孩子沒有太多想法,此時教師才提供相關建議,如果是孩子自己想到的作法,他在未來執行方面會更確實。
如果能夠走進該生內心真正世界時,我們才有機會拯救這個孩子,不然,等他上了國中之後,可以想像他非常有可能走上歧路。我們可以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提供他適當的舞台,讓他的專長得以發展。我們應該試著拋下成見,選擇不以成績或功課表現來斷定孩子的好壞,孩子一定有他可取之處,只是看我們評斷的標準何在。學業之外還有許多可貴的人格特質與關鍵能力是我們應該重視的,這也是我們在品格教育當中強調的要素。透過生活當中去觀察孩子的強弱、內心世界、人格特質、關鍵能力等,讓孩子有機會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肯定與被接納,讓他們知道學業成績不好不見得這輩子就沒有希望了,讓他們知道世界上仍有許多偉大的人能在其專長的領域當中發光發亮,但是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引起這些孩子對於這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學習的熱忱與堅持、對人類普世價值的尊重與關懷等,這些對於一般所謂的問題學生才能真正喚回他們內心真正的良知。畢竟,只要孩子、家庭和我們能夠同心協力一起努力,對於這些孩子而言,未來還是充滿無限可能與希望的!
本文歡迎轉載,並請載明出處。
有任何相關問題與反饋,請直接來信:michael@giraffe.com.tw or huttm@hotmail.com
- 本文為轉載文章 作者及出處為 長頸鹿美語 蔡騰昱 Michael 。 [原文]
- 關鍵字 : 問題, 該生, 孩子, 溝通, 希望, 行為, 尊重, 學生, 感受, 信任感, 關係, 避免, 讓孩子, 管教, 真話, 當然, 畢竟, 方式, 想法, 情緒
0 0
2011-05-11T17:08:00+0000